第二曲线创新

前面的章节中讲解了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线是在假设第一性原理既定且正确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曲线创新。

创新不等于发明创造

这经常是生活中面临的一个误区,有些同学在工作中往往没有成就感,主要原因是感觉自己做的工作都是既定的,所有的知识也是既定的,感觉自己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啦。包括有些时候大家在讲解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多少都透漏这不自信,因为总是借鉴了这个借鉴了那个,搞的自己一无是处。
以上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误区,创新不是发明创造,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都是组合创新,所谓的组合创新就是东西都是有的,你通过缜密的思考,将多个基础点组合起来,解决一个你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算法工作中大家都是贴合业务建模,针对新的业务问题你的抽象方法是什么? 所以你做了哪些事情?

企业发展的S性曲线

在讲解第二曲线的时候咱们先看看正常的企业发展的曲线应该是什么?
S形曲线
一个企业的崛起往往经过这么两个阶段(其实和咱们的职业生涯也是一样的),起步十分困难,需要经过一个破局点,获得巨大成长空间,但是成长不是一直持续的,总有一个极限点,当到达极限点以后就会下降。
其实我更想举咱们职业生涯的例子,当你从学校走出来,走进互联网以后都是十分困难的,熟悉公司流程,学习技术、总结做事的套路等等。 工作了几年以后,能够得心应手了手头的工作,面临的下一个难题是你进入了一个舒适区,这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呢?继续重复简单且无聊的工作,还是不满足现状,探索自己的第二曲线,还是继续深挖业务,提升自己的极限点?似乎扯远啦(感慨一下)。

一个例子

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你想突破自己的破局点,你的“一”是什么,这点十分重要。这里举个国内的例子,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对于亚马逊来讲,它选择的是消费者(需求端)作为自己破局点。在亚马逊的价值观里,消费者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实原因也比较简单,亚马逊创立的时候,美国的供应链已经相对成熟,所以亚马逊可以直接选择消费者作为整体体系的起点。 于此不同的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最初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能够看出阿里巴巴的一是商家。这也表明阿里巴巴的基因是ToB的。原因当时是阿里巴巴建立之初国内的供应链还不完善,需要以商家侧作为起点推进。其实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的特点十分鲜明。toB的业务几乎都成功啦。如阿里云,支付宝、钉钉。 其实也能看出很多被收购的公司混的不咋好可能真的是基因不融合,破局点没有选好。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 为啥不两个都选呢?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一的原因,都选相当于没有选择。 在选择过程中,上策是打破二元对立,找到发展的第一性原理。中策简单权衡,选择优势较为明显的一方。下策既要选择A又要选择B,全盘接受,顾此失彼。

错位竞争,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这一节的内容十分好理解,与其我们与别人拼的赤刀见红,不容颠覆过去。迂回取胜。

一个例子

这里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 马化腾总结过,其实腾讯也想搜索,但是腾讯做搜索的时候完全抄了百度的那一套东西,人家干嘛我就干嘛。搜狗这个时候就走了一条有意思的路径,拼搜索拼不过百度,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动,输入法!用输入法带动浏览器,用浏览器带动搜索。最后在有限的成本下也腾讯的大规模投入效果还好。类似腾讯也做过腾讯微博,想把新浪微博干掉,结果新浪微博怕的不是腾讯微博,而是微信朋友圈。所以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而是另外更好玩的应用,用掉用户的所有时间,例如抖音。

这里可以继续想想美团外卖的发家史,大家都知道国内的第一个做外面的团队是饿了么, 但是没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将外卖盘子继续做大,一跃成为第一大本地生活团体。饿了么早期的战略方针是深耕12线城市,对国内的O2O市场判断失败。直接给了美团一个机会,王老板的判断是国内的本地生活市场足够大,饿了么远没有触碰到瓶颈。从而第一次就开了30个城市,其实大部分都是饿了么没有覆盖的城市,不断把市场的盘子做大,其实在饿了么内部也是经常会传说我们并没有输只是美团把盘子做大啦,看起来我们的份额贬低啦。
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不是原有的领域的一个人替代了某一个人,而是新的战场在扩大,新的玩家站住了新的战场,创新永远在边缘,但是边缘会长大。
其实没关各个业务都是把这种错位竞争应用的淋漓尽致,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低端颠覆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不管怎么样我必须要创新,也必须是高大上的创新。下面这个例子会让你大跌眼镜,大神公司拼多多。
大家知道电商领域自从有了淘宝和京东以后,电商领域几乎是饱和状态的。 当淘宝和京东开始深挖第一曲线的时候(打击假冒,做客单价)的时候,拼多多横空出世,拼多多的目标很明确,专注低端用户群里,上层不做商家质量这种高端行业,而是无底线的拉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消费群体,这波人虽然客单价低,但是群体庞大 。这也是让阿里巴巴比较头痛的。

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
上面这个曲线往往是企业争先去争取的第二曲线。当然很多企业也是拜倒了第二曲线上,你所拥有的往往是制约你的枷锁
这里有个小例子,联想同时相比大家都不陌生。联想的股价在2015年达到巅峰,但是当时的PC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颓势,联想当时也尝试找到第二曲线,当时是智能手机,相信你也曾经拥有过一部。但是整体投入确实少之又少。 仍然把大部分的经历放到了PC机的研发和销售上。最终财务报表8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PC机,但是年年的收入却在降低,最终联想手机退出了历史舞台。伴随着一代大亨也就此落寞。

打工人

映射一下自己, 你说拥有的是否是制约你进一步成长的枷锁?你是否可以更加优秀,或者就此不断消极。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