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IDF
对于文档搜索中tf-idf应用非常广泛,甚至在es数据库中作为默认的检索方式,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个tf-idf算法。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对一系列文章进行分词统计等操作,如果某个词出现的特别多,那么它是不是很重要呢?于是,我们进行"词频"(Term Frequency,缩写为TF)统计。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出现最多的词一定是"的"、“地”等词语,我们叫做"停用词"(stop words)表示对找到结果毫无帮助、必须过滤掉的词。
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但是它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词。
用统计学语言表达,就是在词频的基础上,要对每个词分配一个"重要性"权重。最常见的词(“的”、“是”、“在”)给予最小的权重,较少见的词(“蜜蜂”、“养殖”)给予较大的权重。这个权重叫做"逆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缩写为IDF),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
知道了"词频"(TF)和"逆文档频率"(IDF)以后,将这两个值相乘,就得到了一个词的TF-IDF值。
某个词对文章的重要性越高,它的TF-IDF值就越大。所以,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
算法
了解了相关的概念,那咱们就来看看怎么计算和分配权重呢?
第一步,计算词频。
词频(TF)=某个词在文章的出现次数
考虑到文章有长短之分,为了便于不同文章的比较,进行"词频"标准化。
词频(TF)=文章总词数某个词在文章的出现次数
或者
词频(TF)=该文出现次数最多的的词的出现次数某个词在文章的出现次数
第二步,计算逆文档频率。
这时,需要一个语料库(corpus),用来模拟语言的使用环境。
逆文档频率(IDF)=log(包含该词的文档数+1语料库的文档总数)
如果一个词越常见,那么分母就越大,逆文档频率就越小越接近0。分母之所以要加1,是为了避免分母为0(即所有文档都不包含该词)。log表示对得到的值取对数。
第三步,计算TF-IDF。
TF−IDF=TF×IDF
可以看到,TF-IDF与一个词在文档中的出现次数成正比,与该词在整个语言中的出现次数成反比。所以,自动提取关键词的算法就很清楚了,就是计算出文档的每个词的TF-IDF值,然后按降序排列,取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
除了自动提取关键词,TF-IDF算法还可以用于许多别的地方。比如,信息检索时,对于每个文档,都可以分别计算一组搜索词(“中国”、“蜜蜂”、“养殖”)的TF-IDF,将它们相加,就可以得到整个文档的TF-IDF。这个值最高的文档就是与搜索词最相关的文档。
TF-IDF的优缺点
TF-IDF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单纯以"词频"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不够全面,有时重要的词可能出现次数并不多。而且,这种算法无法体现词的位置信息,出现位置靠前的词与出现位置靠后的词,都被视为重要性相同,这是不正确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对全文的第一段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给予较大的权重。)